close

  (馬來西亞設計裝潢)朵 拉
  20年前初次走進中國,當地朋友請客,餐點之豐富和多樣,不只叫人大開眼界,還應該以瞠目結舌來形容。打從開始的冷菜,太平洋房屋繼續來熱菜,加湯水,再加麵食,再加甜點,數不清多少樣,遠方的客人報以目瞪口獃。
  那個時候我們這裡請客,一般也就是四菜一湯,重要客人最多再加一兩樣,招待的頂高級別,來個八道菜包括甜品,已經叫豐富又充裕。見識不廣的人被中國人請客,心裡沒有數,但吃了四五樣,馬爾地夫覺得肚子已經飽脹,其他的再來,最多也只是筷子沾一下,結果,看著菜餚一盤一盤疊高,最後幾乎沒有人動筷子,大家都沒法再吃了,菜不但沒撤下,且還在繼續上。
  這樣的景觀固然讓人感受到主人的無比熱情和盛情,可是,節約成習烤肉慣的外國來客,感覺實在太浪費了。
  朋友提起他到德國吃飯,才點兩道菜,再點第三樣,餐廳老闆不允許,告訴他,吃完了再點,msata還順便“教訓”他不得浪費,提醒他食物也是世界資源,浪費是一種罪惡。朋友不明白的是,為何德國人不懂得賺錢?餐廳老闆明明白白告訴他,世界資源不是屬於他一個人的,應該存有共享的心理而不是極盡豪奢地浪費。
  社會越繁榮,人們越富有,從前的打包剩菜時光已經完全成為過去。記得小時候,不論城裡鄉下,宴會時總有人把吃不完的菜打包回家,隔日切點鹹菜,大芥菜,再把剩菜倒下,加幾根辣椒乾,檳城人的俗語叫“菜尾”。“菜尾”聽起來很不像樣,但吃起來味道卻比“原來的菜頭”(燒雞烤鴨鹹豬肉)還更可口。曾在霹靂州一個叫實在遠的小城住過,那裡多是福州人,第一次參加婚宴,大開了眼界。上菜時連帶放幾個塑料袋在桌上,異鄉人好奇,那是做什麼用的?打包剩菜。一個當地人回答。這真是好的習慣。那人還當指導老師,你帶回家,隔天加點青菜什麼的,煮一鍋,下粥很好吃。這和從前的檳城同樣的作法。
  一直記得一道食譜,名字就叫“打包年菜”,作者來自臺灣地區。她發現在農曆新年期間,家家戶戶過了除夕,都在為剩菜煩惱。因為中國的傳統習俗,除夕的菜不許“光盤”,留菜意思是希望明年仍有豐盛的收穫,豐富的食物。因此她建議,如是早餐時間,把剩下的雞肉撕成絲,再切幾片青瓜,當成麵包的餡,就變成三文治或漢堡飽了;午餐就處理剩餘的烤鴨,加入冬粉青蔥,烤鴨味道變得不那麼咸,冬粉則吸收烤鴨的香味,青蔥可以讓這道菜有新鮮的清香味。晚餐可將沒吃完的豬肉,切小塊,再把荷蘭薯也切小塊,先把荷蘭薯炸一下,加進咖哩料,不加椰奶,添入牛奶對身體較好,這會兒就變出一道咖哩豬肉。
  剩菜如是自家人吃的,大家可以放心接著吃,自從好時光在單純的社會消逝逐漸飛越之後,現在已沒人敢再把剩菜帶回家。“這時代,那麼多傳染病,同桌的人多不熟悉,誰知道他什麼病嘛!”這話不無道理,為了健康,還是不要把別人的剩菜帶走的好。
  倘若不想剩菜,那在開始點菜時應有所計算,中國人對朋友盛情十足,有友人到訪,恨不得把最好的食物全都拿出來款待客人,這個我們明白,考慮到吃不完又不帶走的話,那還是盡可能少叫點菜,在推廣人人都成為光盤族的年代,大家肯定不會見怪。  (原標題:不剩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t27htjz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